-
乌鲁木齐经开区百成鲜食物流园打造西北餐饮供应链新标杆
乌鲁木齐经开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西北最大食品全产业链项目正式落地百成鲜食物流园,该项目以机械化、集约化模式重构餐饮供应链体系,预计将为区域餐饮行业降低30%以上运营成本。其核心优势在于整合种植、加工、配送环节,形成"田园直达餐桌"的一站式服务体系,目前已吸引多家知名餐饮品牌达成战略合作。 一、全链条智能化生产体系 项目占地4万平方米,配备自动化净菜加工设备,单台机械每小时可处理600公斤土豆丝等食材,日加工能力覆盖30万份标准化餐食。通过中央厨房与冷链物流协同,实现中餐、面点、净菜等产品的规模化输出,其中冷链配送网络可保障食材在零下18摄氏度环境中全程保鲜。 二、破解餐饮行业双重痛点 传统餐饮业面临的采购分散与人力成本问题在此项目中得到系统性解决。机械化生产使流通环节缩减50%,人力投入降低70%,同时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食材溯源管理。项目方表示,集中采购模式能使餐饮企业原材料成本下降15%-20%,并确保食品安全达标率100%。 三、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北京、上海等地多个餐饮连锁品牌已与该项目签订长期供货协议,部分老字号企业正通过该平台筹备进入西北市场。乌鲁木齐特色餐饮发展办公室指出,这种标准化供应模式可带动上下游超2000个就业岗位,并助力本地特色小吃工业化转型,预计三年内可形成50亿元规模的餐饮产业集群。 四、民生保障与物价调控功能 项目建成后每日可向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供应150吨平价净菜,通过规模化生产使终端市场价格降低10%左右。政府配套的产业引导资金将重点支持冷链仓储、食品检测等环节,计划未来两年内实现乌鲁木齐80%以上餐饮企业的供应链覆盖。
2025-08-15
-
五家渠青湖生态区迎植博园落户 打造西北植物景观新标杆
近日,五家渠市青湖生态经济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新疆首家大型植物博览园项目。该项目由多家企业联合投资建设,旨在构建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为新疆乃至西北地区增添生态文旅新地标。 一、项目规划与建设进展 植博园选址于五家渠市青湖生态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达10亿元。目前已完成前期设计及筹备工作,计划于2017年3月下旬启动一期工程建设。园区将融合山水园林景观与现代化展馆设施,通过亭台楼阁等传统造景手法,呈现多层次植物生态空间。 二、植物资源与特色定位 园区计划引进全球1600余种珍稀观赏植物,涵盖热带、温带及高原特色品种,其中部分植物为首次在西北地区规模化栽培。通过科学分区展示,植博园将形成“一园多景”的布局,包括花卉主题区、荒漠植物保育区、药用植物科普区等,突出生态多样性与地域特色。 三、区域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该项目的落地是五家渠市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青湖生态经济开发区依托区位优势,近年来已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植博园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区域文旅吸引力,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可达数十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产业发展。 四、社会效益与长期愿景 作为西北地区规模领先的植物主题园区,植博园建成后将成为青少年自然教育实践基地和科研机构合作平台。项目方表示,未来将通过举办国际花卉展览、生态论坛等活动,促进跨区域技术交流与环保理念传播,助力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5-08-15
-
新疆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保护要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撑。近期,自治区财政下达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水利投资项目建设,旨在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推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果巩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六大领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近期下达的专项资金将重点用于重大水利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库建设、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及中小河流治理等领域。其中,重大水利工程获得较大比例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提升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和防洪抗旱能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则聚焦农业用水效率提升,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此外,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保障防洪安全和生态平衡。 二、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水利设施升级 新疆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因自然条件限制,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此次专项资金的投入,将重点向这些地区倾斜,通过修建水库、加固水闸、治理河流等措施,改善当地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水利项目的实施还将带动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长效保障。 三、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 新疆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此次水利投资项目中,节水改造工程占据重要地位,旨在通过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此外,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推进,不仅能够增强防洪能力,还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强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新疆通过重大水利工程和水库建设,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为工业、农业和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同时,水利项目的实施还将带动建材、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性经济循环。 五、多措并举确保资金高效使用 为确保专项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明确项目审批、建设和验收标准。同时,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项目建设,形成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此次水利专项资金的投入,标志着新疆在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未来,随着项目的逐步落地,新疆的水资源管理能力、生态保护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15
-
塔城地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跑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塔城地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季度,该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进出口贸易呈现爆发式增长,为全年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开门红” 最新数据显示,塔城地区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同比增长61.9%,增速位居区域前列。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投资0.3亿元,增幅达156.7%;第二产业投资2.2亿元,增长273.5%;第三产业投资2.9亿元,增长11.7%。三次产业投资比重调整为5.1:40.1:54.8,反映出工业投资加速扩张、服务业稳步发展的良性态势。 二、工业投资成为增长主引擎 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尤为亮眼,其中制造业和能源领域项目贡献突出。据了解,塔城地区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相继落地。工业投资的高增长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对外贸易呈现爆发式增长 一季度塔城地区进出口总额达9703.2万美元,同比增长236.9%。其中出口9337.6万美元,增长296.7%,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机电产品、农产品等;进口365.5万美元,同比下降30.5%。进出口数据的显著提升,反映出该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日益深化。 四、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塔城地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政策支持等措施,有效吸引了各类投资。当前,该地区正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下一阶段,塔城地区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为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5-08-15
-
巴音郭楞文体设施建设加速推进 全民健身网络持续完善
巴音郭楞在文化体育领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州本级和县市两级联动推进的文体设施工程,涵盖体育场馆改造、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及民生项目落地,构建起多层次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州本级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巴音体育场改造项目主体结构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800万元。作为巴音郭楞重要的体育赛事承办场地,改造后的场馆将提升大型活动接待能力,同时满足群众日常健身需求。同步推进的巴音郭楞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完成选址,规划总投资2.81亿元,拟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施,建成后将填补州级综合性健身场馆空白。 二、县市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分化明显 和静县体育中心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13.5%,目前正进行基础施工。若羌县文体中心项目进展较快,已完成3200万元投资,占总投资的47%,主体建筑初具规模。两项目均设计有标准化运动场地和多功能文化空间,建成后将显著改善县域文体设施短缺现状。 三、基层体育民生工程全面铺开 全州范围内9个体育民生工程项目已集中开工,涵盖社区健身路径、乡镇运动场等设施,预计年底前全部竣工。这些项目重点解决基层体育设施覆盖不足问题,通过小型化、分散化布局让群众就近享受健身服务。 四、PPP模式创新破解资金瓶颈 巴音郭楞在全民健身中心等大型项目中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规范流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该模式既缓解财政压力,又提升运营效率,为同类地区基建投资提供可借鉴经验。 当前,巴音郭楞正通过梯次推进州、县、乡三级文体项目建设,加速形成“15分钟健身圈”。相关工程实施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标准,部分项目已纳入省级重点民生实事清单。未来随着这批设施的陆续投用,区域文体服务供给能力和品质将实现双提升。
2025-08-15
-
武进新一轮援疆项目启动 尼勒克民生与产业协同发展提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工作取得新进展,近日当地将集中开工一批重点援建项目,涵盖教育、安居、产业等领域。此次行动通过招商引资与精准投入相结合,旨在提升受援地基础设施水平,强化产业造血功能,为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聚焦民生需求 夯实发展基础 尼勒克县第三小学作为教育援疆的标志性工程,将有效缓解当地教育资源紧张问题,项目规划建设教学楼、运动场等设施,惠及周边多个社区适龄儿童。安居富民工程通过新建和改造住房,改善少数民族群众居住条件,同步配套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此外,医疗设施升级、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项目也将同步推进,切实落实"资金向基层倾斜"的援建原则。 二、强化产业支撑 培育内生动力 民生产业园是此次产业援疆的核心载体,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产业,园区建成后可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武进区结合尼勒克县资源禀赋,引入农产品冷链物流、旅游配套设施等项目,帮助当地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园区+企业+农户"模式,推动特色种植业与加工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创新协作机制 提升综合效益 项目规划阶段即建立两地联合论证制度,确保建设内容与当地需求精准对接。在项目实施中,采用"交钥匙"与"代建托管"相结合的方式,武进区负责资金筹措和技术支持,尼勒克县落实土地和配套政策。后期运营阶段将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建立长效管理维护机制。 四、深化区域合作 共谋长远发展 此次援建注重短期成效与长期规划衔接,部分项目预留了扩建空间。两地还将建立产业协作联盟,推动武进企业参与尼勒克资源开发。教育医疗领域采取"组团式"帮扶,通过远程诊疗、师资交流等形式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此次集中开工的援疆项目,体现了常州市武进区对口支援工作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思路。通过民生保障与产业培育双轮驱动,不仅解决当地迫切需求,更着力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尼勒克县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
2025-08-15
-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航班准点率领跑全国 彰显高效运营实力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凭借卓越的航班准点表现,成为区域航空枢纽高效运营的标杆。最新数据显示,该机场在航班正常率指标上表现突出,不仅为旅客提供了优质服务,也为当地招商引资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航班准点率位居前列 根据权威航空数据统计,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在当年九月的出港航班正常率达到87.43%,在国内千万级机场中排名第一,同时在亚太地区大型机场中位列第五。这一成绩充分体现了该机场在航班调度、地面保障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科学管理提升运行效率 航班正常率是衡量机场运行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乌鲁木齐国际机场通过优化航班时刻安排、加强各部门协同联动、引入智能调度系统等措施,显著提升了航班执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机场方面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运行机制,确保航班准点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区域航空枢纽地位巩固 作为新疆地区重要的航空门户,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高效运营不仅便利了旅客出行,也促进了区域经济交流。航班准点率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该机场的竞争力,为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持续优化服务品质 在确保航班准点率的同时,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还致力于提升旅客服务体验。通过简化乘机流程、改善候机环境、完善中转服务等措施,机场正逐步构建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为旅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优异表现,展现了其在航空运输领域的实力与潜力。未来,该机场将继续以高效、安全的运营服务,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08-15
-
乌鲁木齐经开区跻身全国产业园区百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凭借突出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创新发展能力,入选全国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榜单,排名较往年显著提升。作为新疆首个国家级开发区,该区域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链布局,成功吸引大批龙头企业入驻,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综合实力跃升体现高质量发展成效 在全国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中,乌鲁木齐经开区在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公共服务等关键指标表现突出。该园区通过整合国际陆港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资源,构建起覆盖中亚的跨国产业链体系,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规模居西北地区前列。 二、双轮驱动战略培育特色产业生态 园区独创的“制造业+服务业”融合模式成效显著,22家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和40家国内领军企业形成产业矩阵。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已建成集跨境物流、数字贸易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年产值突破千亿元。 三、政务改革打造西部营商环境标杆 全疆首个智慧政务大厅投入运营后,实现98%行政审批事项“一窗通办”,项目落地周期压缩60%。配套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涵盖人才引进、技术转化等领域,助力企业完成从孵化到上市的全周期发展。 四、开放平台构建区域经济新引擎 作为多区叠加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该开发区依托中欧班列枢纽优势,建成面向中亚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和国际供应链中心。其首创的“区港联动”模式,带动乌鲁木齐外贸进出口额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五、创新要素集聚激活发展潜力 园区建成西北规模最大的产学研基地,引进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培育出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已支持百余个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 乌鲁木齐经开区通过系统化推进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形成具有边疆特色的开发区发展范式。其产城融合实践为西部园区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参考,未来将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更重要的枢纽作用。
2025-08-15
-
乌鲁木齐农产品出口前8月增两成 绿色通道助力亚欧贸易
2024年前8个月,新疆地区农产品出口实现稳健增长,依托四条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建设,累计出口农产品30.76万吨,贸易额达2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0.6%。这一成果得益于当地持续优化口岸服务、强化招商引资,推动特色农产品从中国西北枢纽走向亚欧市场,为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绿色通道构建跨境贸易快速网络。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自2013年起逐步构建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体系。其中,中哈巴克图-巴克特口岸“绿色通道”是我国与周边国家首个试点项目,2013年12月开通后,货运量快速增长,从2013年的5万吨增至2016年的10.2万吨,实现翻倍增长。2015年,新疆口岸又相继开通中塔卡拉苏-阔勒买口岸、中吉伊尔克什坦-伊尔克什坦口岸及吐尔尕特-图鲁噶尔特口岸三条“绿色通道”,形成覆盖中亚主要国家的跨境农产品贸易快速通道网络。 二、通关效率提升保障农产品新鲜度。四条“绿色通道”的开通显著缩短了农产品出口时间成本。以往需多环节查验、等待的出口流程,通过优化监管模式、简化通关手续,实现了“即到即查、即查即放”。2024年以来,经绿色通道出口的农产品通关时间较传统模式平均缩短50%以上,有效保障了果蔬等生鲜产品的新鲜度,为拓展高端市场奠定基础。近期,满载橘子、苹果的冷藏车从巴克图口岸快速通关,顺利运往阿斯塔纳、阿拉木图等中亚市场及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俄罗斯城市,部分产品还经俄罗斯转运至欧洲其他国家。 三、市场版图从东亚延伸至欧洲腹地。依托“绿色通道”优势,新疆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拓展,从最初的中亚国家逐步辐射至欧洲地区。2024年前8个月,出口农产品不仅覆盖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传统市场,还通过俄罗斯中转进入欧洲供应链,实现了“中亚集散、欧洲分拨”的贸易格局。出口品类也从单一果蔬向多元化发展,除苹果、橘子外,洋葱、胡萝卜等蔬菜及特色干果产品出口量显著增加,满足不同市场消费需求。 四、出口增长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增长,为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绿色通道”,当地特色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出口,带动种植、加工、物流等产业链升级,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同时,出口贸易额的增长也促进了口岸经济繁荣,推动仓储、冷链、跨境运输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出口带动产业、产业反哺贸易”的良性循环,为新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助力。
2025-08-15
-
乌鲁木齐:校企共建金融人才培养基地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在深化产教融合与招商引资的背景下,新疆财经大学与中国平安人寿新疆分公司于近期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设立金融人才基地与保险实验室。这一创新模式通过定向培养、实习就业联动及行业资源共享,旨在为新疆金融业输送复合型人才,同时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新范本。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随着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推进,金融业对专业化、本土化人才需求激增。2023年,新疆财经大学联合中国平安人寿新疆分公司启动“综合金融人才培养基地”,首次将寿险、财险、证券等多领域实践教学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该合作不仅填补了新疆金融学科应用型教学的空白,还通过企业反向培训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理论水平,形成“产学研用”闭环。 二、创新模式与实施路径 1. 双向人才流动机制:新疆财经大学每年遴选本科生、研究生进入企业实习,表现优异者毕业后可直接入职;中国平安人寿新疆分公司则派遣业务骨干进入高校接受系统化理论培训,强化行业人才储备。 2. 课程共建与实验室赋能:保险实验室配备智能风控模拟系统等设备,由校企联合开发案例课程,涵盖保险精算、金融科技等前沿内容。 3. 多领域协同覆盖:合作突破单一保险领域,延伸至证券、资产管理等板块,匹配新疆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需求。 三、区域经济与行业影响 新疆作为西部金融开放门户,近年来持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此次合作通过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实战经验的结合,有望缓解新疆金融业“高端人才留不住、基层技能跟不上”的结构性矛盾。2023年新疆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显著,此类校企联动模式或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可持续人才支撑。 四、未来规划与拓展方向 下一步,双方计划将合作范围扩大至中亚跨境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领域,并探索“学分银行”等柔性培养机制。新疆财经大学表示,该模式未来或推广至西北地区其他高校,助力形成区域性金融人才集聚效应。 此次合作标志着新疆产教融合进入深度实践阶段,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其他行业校企协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2025-08-1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